jieye の 数字花园

Search

Search IconIcon to open search

实现可靠传输

Last updated Unknown

市面上已经有基于 UDP 协议实现的可靠传输协议的成熟方案了,那就是 QUIC 协议,已经应用在了 HTTP/3,在 UDP 报文头部与 HTTP 消息之间,共有 3 层头部

image.png
为了解决 TCP队头阻塞QUIC 给每一个 Stream 都分配了一个独立的滑动窗口,这样使得一个连接上的多个 Stream 之间没有依赖关系,都是相互独立的,各自控制的滑动窗口

# 流量控制

QUIC 实现了两种级别的流量控制,分别为 Stream 和 Connection 两种级别:

# 拥塞控制

QUIC 协议当前默认使用了 TCP 的 Cubic 拥塞控制算法(我们熟知的慢开始、拥塞避免、快重传、快恢复策略),同时也支持 CubicBytes、Reno、RenoBytes、BBR、PCC 等拥塞控制算法,相当于将 TCP 的拥塞控制算法照搬过来了。

QUIC 是如何改进 TCP 的拥塞控制算法的呢?

QUIC 是处于应用层的,应用程序层面就能实现不同的拥塞控制算法,不需要操作系统,不需要内核支持。这是一个飞跃,因为传统的 TCP 拥塞控制,必须要端到端的网络协议栈支持,才能实现控制效果。而内核和操作系统的部署成本非常高,升级周期很长,所以 TCP 拥塞控制算法迭代速度是很慢的。而 QUIC 可以随浏览器更新,QUIC 的拥塞控制算法就可以有较快的迭代速度

TCP 更改拥塞控制算法是对系统中所有应用都生效,无法根据不同应用设定不同的拥塞控制策略。但是因为 QUIC 处于应用层,所以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设置不同的拥塞控制算法,这样灵活性就很高了。

# 更快的建立连接时间

对于 HTTP/1 和 HTTP/2 协议,TCP 和 TLS 是分层的,分别属于内核实现的传输层、openssl 库实现的表示层,因此它们难以合并在一起,需要分批次来握手,先 TCP 握手(1RTT),再 TLS 握手(2RTT),所以需要 3RTT 的延迟才能传输数据,就算 Session 会话服用,也需要至少 2 个 RTT。

HTTP/3 在传输数据前虽然需要 QUIC 协议握手,这个握手过程只需要 1 RTT,握手的目的是为确认双方的「连接 ID」,连接迁移就是基于连接 ID 实现的。

但是 HTTP/3 的 QUIC 协议并不是与 TLS 分层,而是QUIC 内部包含了 TLS,它在自己的帧会携带 TLS 里的“记录”,再加上 QUIC 使用的是 TLS1.3,因此仅需 1 个 RTT 就可以「同时」完成建立连接与密钥协商,甚至在第二次连接的时候,应用数据包可以和 QUIC 握手信息(连接信息 + TLS 信息)一起发送,达到 0-RTT 的效果

与quic协议TLS握手次数

# 迁移连接

先看看 tcp 的
网络迁移需要重新建立 TCP 连接

QUIC 协议没有用四元组的方式来“绑定”连接,而是通过连接 ID来标记通信的两个端点,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各自选择一组 ID 来标记自己,因此即使移动设备的网络变化后,导致 IP 地址变化了,只要仍保有上下文信息(比如连接 ID、TLS 密钥等),就可以“无缝”地复用原连接,消除重连的成本,没有丝毫卡顿感,达到了连接迁移的功能。